0577-88338315

新闻中心

热门点击

研究院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近五年建设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0-08-17 13:44    浏览量:    作者: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华中科技大学近五年建设与发展纪实

  2005年至2009年,是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开创新局面的五年;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承前启后,实施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五年。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拓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办学理念和基本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在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何回答“建设怎样的华中科技大学、怎样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为此,在解放思想,谋划发展的同时,重视“再学习,再思考,再规划”,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向一流大学目标继续前进。

  学校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贯彻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努力开创学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提出,将“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观,将“传播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转移知识”作为学校的基本使命,将“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作为现阶段学科建设的基本方略,这些都得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在办学实践中,坚持“抓质量,抓目标,抓人才”,有关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基本理念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提出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牢牢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环节,努力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产生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批德才双馨的教学名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建灵活的用人机制;要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学科平台,浓厚学术氛围;要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要构建由若干跻身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领军专家、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杰出青年学者组成的高端人才队伍。通过大幅度增加人才工作经费、把人才工作与平台建设结合起来、把队伍建设作为院系考核主要目标等措施,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贯彻开放式办学的思想

  把开放式办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调教育的内在理想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要从精神、理想、使命、责任的层面去理解开放,树立开放意识;大学的基本功能要与社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交叉融合等都需要开放,转移知识就是开放和责任的表现;要以开放的思想凝聚人心,集聚人气,提高办学效益。

  ——积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特别强调教育要打破专业壁垒,学科建设必须视野开阔,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文化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通过交叉融合凝练方向,组成大团队,承接大项目,构建大平台,实施创新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与大型企业合作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期构筑一批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立新型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优势、特色和新兴学科方向的进一步凝炼,推动一流学术团队的汇聚和形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为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成效

    这里讲的成效,有前几任校领导班子的播种与耕耘,有他们的汗水与心血,有他们打开的局面,有他们奠定的基础……当然更与广大师生员工和干部的努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大力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扎实推进学风建设,搭建了学生与学校职能部门定期沟通的平台,不断提高招生、就业、教育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开办了创新教育试验区——启明学院和创新研究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探索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机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大学生创新活动蔚然成风。我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连续多年在“微软创新杯”“挑战杯”等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国内领先的佳绩。目前,启明学院已有17个学生创新团队。在总结信息学科提高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还在其他学科开办了10个试验班。创新研究院目前共有11个交叉创新团队进入。在每年输送1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的基础上,设立了“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基金”,每年资助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到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赞赏,并题词予以肯定。

  ——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各院系、各学科积极行动,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教师中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73%,有一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占3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2005年为26.1%)。总体上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核心的教师队伍。2005年以来新增高层次人才情况见表1,新增高层次优秀创新团队情况见表2。

  ——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学科结构更趋优化,学科水平迅速提升。工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稳居全国高校前5,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高校前10。

  医科依然保持特色与优势,并取得新的好成绩。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进入全国高校前5,临床医学位居第6。

  除了传统优势的工科、医科外,我校在理科、文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理科方面,吴颖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罗俊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学院首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物物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实现理科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文科方面,在2007年的第二轮重点学科评审中,文科有2个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西方经济学)获批为重点学科,实现了“零”的突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已在国内进入先进行列。公共管理学居全国第4,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居全国前10。

  在2007年新一轮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涵盖2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见表3),另外,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37个。

  用国际标准衡量我校学科,同样可以看到长足的进步。按ESI排名,我校2000年时仅一个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前1%。而2008年排名,我校已有5个学科进入ESI前1%,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见表4)。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突出

  构建了以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层、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层、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为重点的技术开发层等三个层次纵向部署的科技创新体系。

  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自筹建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脉冲强磁场科学基础设施申报成功并即将建成,它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填补我国脉冲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的空白。该实验室将对我校理、工科若干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争取“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落户我校已成定局,这是继中欧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之后中国和欧盟共同创办的第3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院。

  我校作为联合牵头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单位,申报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综合性技术大平台”获准立项,这是全国首批建设的15个国家级大平台之一 ,标志着我校生物医药研发综合实力达到“国家队”水平。

  新增科技创新平台还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11个,以及3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见表5)。

  ——科研与产业工作继续快速发展

  科研工作在保持“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正在向以质量带动数量的方向平稳发展。

  (1)在科研总量方面: 2009年到校科研经费总数10.2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75%(近几年科研经费情况见表6)。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09年获批数374项,获批项目经费1.29亿元,获批项目数和经费已连续几年保持在全国前5-6名内(近几年获批情况见表7)。

  (3)在高水平论文方面: SCI、EI收录论文呈稳步增长态势(见表8)。2008年,SCI、EI收录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七。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越来越多。

  (4)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面:我校申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累计获得重大专项课题79项,项目经费近4亿元,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数控重大专项牵头并获经费数排名第一;在新药创制专项获准与武汉大学联合牵头建设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是全国首批建设的十五个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项目之一;在IC、传染病防治、移动通信、转基因等专项领域,以及核高基、油气田、水污染与防治和军民结合等重大专项领域均有一批课题获准立项。

  (5)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产业工作方面:同样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现场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独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华中数控、天喻信息等经过几年发展,正在积极争取上市。五年间,产业集团年度合并营业收入从10.96亿元增长到25.78亿元,增幅达135%;利润总额从5327万元增长到5.25亿元,增幅达8倍以上。 至2009年底,产业集团合并资产总额为55.72亿元,其中归属学校的权益资产总额12.18亿元,较2005年增幅达104%,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社会服务成绩显著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理念,推进“立足湖北、强化广东、深入华东、进军海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社会服务战略,进一步聚焦企业主体、聚焦国家战略、聚焦自主创新,在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新拓展。

  学校提出将科研平台延伸到地方的思路,利用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机遇,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了深圳研究院、东莞工研院、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东莞工研院的工作受到政府和业界的赞扬,尤其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北京馆的建设工作,并将自主研发的机电控制及多媒体融合设备在联合国馆、阿根廷馆等十多个场馆成功应用,受到了广东省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学校提出与业界的领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成立了有100多家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武钢、三一集团、东方电气、格立集团等行业内的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我校以“深度融入”的态势,积极参加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力求在互相支持、互为服务中,做出“留下痕迹”的工作。

  ——借势、借力、借资源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来就是我校快速发展的一个优良传统。学校提出要借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之势,借国家崛起和中部崛起之势,借光谷发展之势,大力推进学校发展。大力推进了与湖北省、武汉市的传统友好关系,与湖北省共建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与武汉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对接武汉市8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15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共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等。

  在建立对外筹款机制,争取社会资源办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武钢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联合实验室,以后每年还要对实验室投入研发费。丝宝集团梁亮胜先生捐赠2200万港元建设启明学院,翰明教育基金会萧恩明先生捐赠331万美元及100万元港币建设创新研究院,三庆集团吴立春先生捐赠1000万元(分10年)支持学校发展。浙江医药集团捐资500万元(分5年)用于奖学奖教。为改善我校基础设施,经省电力公司批准,武汉供电公司投资在我校建设11万千伏变电站。

  ——为师生员工服务,努力提高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待遇

  学校教学科研支持服务体系、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等,本着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的责任感和做一流工作的荣誉感,切实履行职责,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帮助和服务。

  学校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策范围和财力允许情况下,尽力提高有关待遇。教职工待遇有较大提高。

  近几年,学校基本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建筑面积5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面积23万多平方米。在建基建面积9.3万平方米。

  ——学校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学校2009年财务总收入比五年前增长了110%,贷款余额大幅度下降,财务风险等级从高风险降为低风险。

  五年来,从学校发展指标看,不仅与自身相比,即使与其它名校相比,学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做了一些即使是其它名校也颇为羡慕的大事,如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等,这些对我校今后的发展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我校进行的某些新的尝试,可以说正在创立某种新的模式或机制,甚至在建立某种新的案例,如东莞工研院、WISCO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启明学院等。

主要问题

  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还存在不少影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例举如下:

  1.对照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内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的发展视角来观照学科现状,学校层面对学科整合与优化的力度还不够;

  3.与国内顶尖大学相比,我校取得的冒尖成果、留下痕迹的重要成果还不多;

  4.在面对现实困难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学校应对的办法和对策还不多。

结语

  回首昨天,我校在比别人困难得多的情况下做了若干大事;在并不一定有优势的情况下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依然保持了的学校快速发展。昨天已不再重要,但是经过昨天后的今天,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看到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危机,我们更加清醒;经受过拼搏与竞争,我们显得更有力量;经受过艰难困苦,我们显得更有活力;经受过对外开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源;经受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显得更加成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展望未来,我们惟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惟有改革开放,惟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我们希望在周围的躁动中保持冷静,在开拓中保持一份坚守;我们需要应用领先、基础突破,但不能忘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希望进行改革,但不能忘记众多教职工已经作出的贡献,不能忘记维护他们的尊严;我们希望逐步引入国际学术标准,但不能忘记中国现实需求与特色;我们要时刻注视同行的趋势、动向,学习同行的先进,但不能左顾右盼、心神不定;我们希望凝聚人心和集聚人气,但不能忘记提倡批判精神;我们希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忘记在学校提倡一种“简单”文化。

  让我们共同面对未来,面对挑战!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天!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华中科技大学近五年建设与发展纪实

  2005年至2009年,是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开创新局面的五年;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承前启后,实施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五年。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拓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办学理念和基本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在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何回答“建设怎样的华中科技大学、怎样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为此,在解放思想,谋划发展的同时,重视“再学习,再思考,再规划”,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向一流大学目标继续前进。

  学校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贯彻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努力开创学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提出,将“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观,将“传播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转移知识”作为学校的基本使命,将“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作为现阶段学科建设的基本方略,这些都得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在办学实践中,坚持“抓质量,抓目标,抓人才”,有关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基本理念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提出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牢牢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环节,努力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产生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批德才双馨的教学名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建灵活的用人机制;要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学科平台,浓厚学术氛围;要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要构建由若干跻身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领军专家、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杰出青年学者组成的高端人才队伍。通过大幅度增加人才工作经费、把人才工作与平台建设结合起来、把队伍建设作为院系考核主要目标等措施,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贯彻开放式办学的思想

  把开放式办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调教育的内在理想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要从精神、理想、使命、责任的层面去理解开放,树立开放意识;大学的基本功能要与社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交叉融合等都需要开放,转移知识就是开放和责任的表现;要以开放的思想凝聚人心,集聚人气,提高办学效益。

  ——积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特别强调教育要打破专业壁垒,学科建设必须视野开阔,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文化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通过交叉融合凝练方向,组成大团队,承接大项目,构建大平台,实施创新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与大型企业合作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期构筑一批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立新型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优势、特色和新兴学科方向的进一步凝炼,推动一流学术团队的汇聚和形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为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成效

    这里讲的成效,有前几任校领导班子的播种与耕耘,有他们的汗水与心血,有他们打开的局面,有他们奠定的基础……当然更与广大师生员工和干部的努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大力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扎实推进学风建设,搭建了学生与学校职能部门定期沟通的平台,不断提高招生、就业、教育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开办了创新教育试验区——启明学院和创新研究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探索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机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大学生创新活动蔚然成风。我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连续多年在“微软创新杯”“挑战杯”等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国内领先的佳绩。目前,启明学院已有17个学生创新团队。在总结信息学科提高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还在其他学科开办了10个试验班。创新研究院目前共有11个交叉创新团队进入。在每年输送1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的基础上,设立了“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基金”,每年资助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到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赞赏,并题词予以肯定。

  ——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各院系、各学科积极行动,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教师中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73%,有一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占3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2005年为26.1%)。总体上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核心的教师队伍。2005年以来新增高层次人才情况见表1,新增高层次优秀创新团队情况见表2。

  ——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学科结构更趋优化,学科水平迅速提升。工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稳居全国高校前5,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高校前10。

  医科依然保持特色与优势,并取得新的好成绩。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进入全国高校前5,临床医学位居第6。

  除了传统优势的工科、医科外,我校在理科、文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理科方面,吴颖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罗俊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学院首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物物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实现理科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文科方面,在2007年的第二轮重点学科评审中,文科有2个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西方经济学)获批为重点学科,实现了“零”的突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已在国内进入先进行列。公共管理学居全国第4,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居全国前10。

  在2007年新一轮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涵盖2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见表3),另外,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37个。

  用国际标准衡量我校学科,同样可以看到长足的进步。按ESI排名,我校2000年时仅一个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前1%。而2008年排名,我校已有5个学科进入ESI前1%,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见表4)。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突出

  构建了以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层、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层、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为重点的技术开发层等三个层次纵向部署的科技创新体系。

  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自筹建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脉冲强磁场科学基础设施申报成功并即将建成,它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填补我国脉冲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的空白。该实验室将对我校理、工科若干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争取“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落户我校已成定局,这是继中欧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之后中国和欧盟共同创办的第3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院。

  我校作为联合牵头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单位,申报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综合性技术大平台”获准立项,这是全国首批建设的15个国家级大平台之一 ,标志着我校生物医药研发综合实力达到“国家队”水平。

  新增科技创新平台还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11个,以及3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见表5)。

  ——科研与产业工作继续快速发展

  科研工作在保持“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正在向以质量带动数量的方向平稳发展。

  (1)在科研总量方面: 2009年到校科研经费总数10.2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75%(近几年科研经费情况见表6)。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09年获批数374项,获批项目经费1.29亿元,获批项目数和经费已连续几年保持在全国前5-6名内(近几年获批情况见表7)。

  (3)在高水平论文方面: SCI、EI收录论文呈稳步增长态势(见表8)。2008年,SCI、EI收录论文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七。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越来越多。

  (4)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面:我校申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累计获得重大专项课题79项,项目经费近4亿元,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数控重大专项牵头并获经费数排名第一;在新药创制专项获准与武汉大学联合牵头建设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是全国首批建设的十五个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项目之一;在IC、传染病防治、移动通信、转基因等专项领域,以及核高基、油气田、水污染与防治和军民结合等重大专项领域均有一批课题获准立项。

  (5)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产业工作方面:同样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现场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独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华中数控、天喻信息等经过几年发展,正在积极争取上市。五年间,产业集团年度合并营业收入从10.96亿元增长到25.78亿元,增幅达135%;利润总额从5327万元增长到5.25亿元,增幅达8倍以上。 至2009年底,产业集团合并资产总额为55.72亿元,其中归属学校的权益资产总额12.18亿元,较2005年增幅达104%,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社会服务成绩显著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理念,推进“立足湖北、强化广东、深入华东、进军海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社会服务战略,进一步聚焦企业主体、聚焦国家战略、聚焦自主创新,在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新拓展。

  学校提出将科研平台延伸到地方的思路,利用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机遇,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了深圳研究院、东莞工研院、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东莞工研院的工作受到政府和业界的赞扬,尤其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北京馆的建设工作,并将自主研发的机电控制及多媒体融合设备在联合国馆、阿根廷馆等十多个场馆成功应用,受到了广东省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学校提出与业界的领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成立了有100多家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武钢、三一集团、东方电气、格立集团等行业内的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我校以“深度融入”的态势,积极参加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力求在互相支持、互为服务中,做出“留下痕迹”的工作。

  ——借势、借力、借资源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来就是我校快速发展的一个优良传统。学校提出要借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之势,借国家崛起和中部崛起之势,借光谷发展之势,大力推进学校发展。大力推进了与湖北省、武汉市的传统友好关系,与湖北省共建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与武汉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对接武汉市8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15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共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等。

  在建立对外筹款机制,争取社会资源办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武钢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联合实验室,以后每年还要对实验室投入研发费。丝宝集团梁亮胜先生捐赠2200万港元建设启明学院,翰明教育基金会萧恩明先生捐赠331万美元及100万元港币建设创新研究院,三庆集团吴立春先生捐赠1000万元(分10年)支持学校发展。浙江医药集团捐资500万元(分5年)用于奖学奖教。为改善我校基础设施,经省电力公司批准,武汉供电公司投资在我校建设11万千伏变电站。

  ——为师生员工服务,努力提高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待遇

  学校教学科研支持服务体系、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等,本着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的责任感和做一流工作的荣誉感,切实履行职责,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帮助和服务。

  学校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策范围和财力允许情况下,尽力提高有关待遇。教职工待遇有较大提高。

  近几年,学校基本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建筑面积5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面积23万多平方米。在建基建面积9.3万平方米。

  ——学校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学校2009年财务总收入比五年前增长了110%,贷款余额大幅度下降,财务风险等级从高风险降为低风险。

  五年来,从学校发展指标看,不仅与自身相比,即使与其它名校相比,学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做了一些即使是其它名校也颇为羡慕的大事,如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等,这些对我校今后的发展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我校进行的某些新的尝试,可以说正在创立某种新的模式或机制,甚至在建立某种新的案例,如东莞工研院、WISCO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启明学院等。

主要问题

  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还存在不少影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例举如下:

  1.对照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内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的发展视角来观照学科现状,学校层面对学科整合与优化的力度还不够;

  3.与国内顶尖大学相比,我校取得的冒尖成果、留下痕迹的重要成果还不多;

  4.在面对现实困难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学校应对的办法和对策还不多。

结语

  回首昨天,我校在比别人困难得多的情况下做了若干大事;在并不一定有优势的情况下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依然保持了的学校快速发展。昨天已不再重要,但是经过昨天后的今天,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看到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危机,我们更加清醒;经受过拼搏与竞争,我们显得更有力量;经受过艰难困苦,我们显得更有活力;经受过对外开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源;经受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显得更加成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展望未来,我们惟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惟有改革开放,惟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我们希望在周围的躁动中保持冷静,在开拓中保持一份坚守;我们需要应用领先、基础突破,但不能忘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希望进行改革,但不能忘记众多教职工已经作出的贡献,不能忘记维护他们的尊严;我们希望逐步引入国际学术标准,但不能忘记中国现实需求与特色;我们要时刻注视同行的趋势、动向,学习同行的先进,但不能左顾右盼、心神不定;我们希望凝聚人心和集聚人气,但不能忘记提倡批判精神;我们希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忘记在学校提倡一种“简单”文化。

  让我们共同面对未来,面对挑战!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天!